小报童专栏

吃饭也要做功课

建立个人化的饮食主见

专栏:吃饭也要做功课
290 读者
3 内容
6 天/篇
精心创作 Peiwen
专栏类型 买断制
专栏发布
上次更新

现在微信扫码下单

1 手机截图二维码

2 微信点击右上方的 "+" 号

3 选择"扫一扫",打开刚保存的二维码

专栏简介

作为一名数据科学家,我深知数据和方法论的重要性。但在美食领域,我发现人们往往依赖主观感受和他人推荐,缺乏系统化的思考方式。在美国、英国等地的生活经历让我意识到,“吃”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,更是认识世界、丰富生活的重要途径。

当下的美食信息令人眼花缭乱,种草和测评充斥着各个平台。然而,过度依赖他人的推荐往往会忽视个人的真实需求。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?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可靠的判断标准?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。

这个专栏的目标,就是要帮助你建立属于自己的思考框架。我会把数据分析和产品思维的方法论引入到餐饮选择中,从选择餐厅到购买厨具,从搭配食材到判断口味,让每个决定都更加理性且个性化。我相信,通过系统化的思考训练,每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”吃”法,让美食体验更加丰富而深刻。

在这里,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选择,更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。让我们一起,用更科学的方式探索美食的世界。

我能得到什么

  1. 建立个性化饮食标准:从海量信息中提炼专属判断体系,告别盲目跟风。
  2. 数据思维赋能美食选择:用科学方法拆解餐厅、食材、工具的选择逻辑。
  3. 提升决策效率的实用工具:自动化菜谱管理工具,让饮食规划更轻松高效。
  4. 跨文化饮食智慧沉淀:融合多国生活经验,教你用“吃”理解世界。
  5. 从吃到生活的思维迁移:将结构化决策能力延伸至其他生活场景。

专栏价格

  • 33 元/终身阅读

定价策略

  • 通过提供工具和方法,帮助读者建立个人判断体系。
  • 强调每个选择应该基于个人体验与分析,而非随波逐流。
  • 专注于实践和思考的结合,以提升日常选择的质量。

《吃饭也要做功课》专栏常见问题

  1. 这个专栏适合哪些人?
    这个专栏适合对饮食有追求但常被信息淹没的人,包括喜欢探索美食但纠结选择的人、想建立个人饮食标准体系的职场人士,以及希望通过结构化思维提升生活质量的心理学或数据科学爱好者。

  2. 参与者将学到什么?
    参与者将学习如何用数据科学和产品思维拆解饮食选择,包括筛选餐厅、采购食材和厨具的方法论,建立个人判断标准,并掌握自动化整理菜谱等实用工具,让饮食决策更高效且个性化。

  3. 专栏能带来哪些实际福利?
    订阅者将获得独家设计的饮食决策模板(如餐厅评分表、食材对比清单)、自动化菜谱管理工具,以及作者跨文化饮食经验的总结,帮助减少试错成本,提升生活效率。

  4. 学习内容如何帮助实现“财务自由”或“副业”?
    通过培养结构化决策能力,用户可降低盲目消费(如跟风网红餐厅),节省开支;同时,菜谱自动化工具和调研方法也可迁移至美食博主、探店测评等副业场景,创造额外收入。

  5. 专栏内容如何结合“AI”与“实践”?
    作者将演示如何用AI工具(如自然语言处理)提取菜谱关键步骤,并教用户通过数据记录分析个人口味偏好,将抽象的“好吃”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,实现科学饮食管理。

  6. 是否有优惠或折扣政策?
    早期订阅者可享受限时8折优惠,并免费获得作者开发的“饮食决策手册”电子版;年度会员额外赠送跨文化饮食地图(涵盖日、巴厘岛等地实地调研数据)。

  7. 如何通过专栏提升“职业规划”能力?
    专栏中拆解复杂选择的方法(如多维度评估、优先级排序)可迁移至职场决策,比如项目评估或职业转型分析,帮助用户培养高价值的结构化思维能力。

  8. 与其他美食内容相比,专栏的独特价值是什么?
    不同于单纯种草或教学,专栏从心理学和数据科学角度重构饮食逻辑,提供可复用的决策框架(如“需求-场景-预算”三角模型),让用户从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掌控选择。

专栏目录

  • 02 | 正宗之外,风味何在? 2025/8/15
  • 01|我在做日常选择时,总是默默遵循的六个原则 2025/8/1
  • Before the First Bite:吃饭不仅仅是吃饭,是选择 2025/7/31
  • 成功的秘诀:年轻人在AI与创业中的机会与挑战 - 发现未来发展方向 2025/7/28

专栏数据分析

专栏读者趋势图

专栏价格趋势图

数更新于